
天津新增本土一例(天津新增1例本地确诊轨迹)
Ⅰ125 放射性粒子植入在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病例中的初步应用
王文军 王程 伍星星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脊柱外科 湖南衡阳
摘要:
背景:脊柱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而在这其中椎体成形术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是最常用的方法。近年来 I125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恶性肿瘤在临床取得一定的疗效并得到认可,但国内外采用 I125 放射性粒子植入在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少见报道。
目的:比较 I125 放射性粒子辅助经皮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与单纯经皮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 I125放射性粒子在组合微创中治疗脊柱恶性肿瘤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15 例在南华附一医院脊柱外科住院且已失去外科手术行肿瘤根治机会的脊柱肿瘤患者,术前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粒子活度范围 0.50-0.80mCi。硬膜外麻醉后在 C 型臂 X 光机引导下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根据是否辅助行I125 放射性粒子植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 9 例,对照组 6 例。术后一周复查 X 线、CT 观察内置物位置情况,应用 TPS 系统进行剂量验证。随访记录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1 周、2 月、6 月的疼痛变化(NRS 评分)、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变化情况;术后 2 月复查 X 线、CT、MRI,观察肿瘤影像学变化并评价疗效。
结果:15 例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3--10 月,中位随访时间 7.1个月,椎弓根钉棒系统未见松动,骨水泥分布良好,实验组患者未发现放射性粒子移位及放射性脊髓炎发生。实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1 周、2 月、6 月 NRS 评分分别为:6.2±1.7,2.9±1.6,2.1±1.2,2.3±1.5,对照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1 周、2 月、6月 NRS 评分分别为:6.1±1.9,3.0±1.9,2.8±1.8,2.8±1.9,两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比各随访时间点 NRS 评分均改善明显(P<0.05),实验组术后较对照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 NRS 评分疼痛改善明显(P<0.05),2 月时缓解最明显。术后 2 月复查CT,实验组 9 个病灶完全缓解(CR)0%,部分缓解(PR)77.8%(7/9),无变化(NC)11.1%(1/9),进展(PD)11.1%(1/9),总有效率 88.9%;对照组 6 个病灶完全缓解(CR)0%,部分缓解(PR)0.0%(0/6),无变化(NC)66.7(4/6),进展(PD)33.3%(2/6),总有效率 66.7%,实验组术后病灶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术后明显缓解(P<0.05)。两组患者术后 2 月 Frankel 脊髓损伤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实验组神经功能保留率和恢复率分别为 88.8%(8/9)和 55.6%(5/9),对照组神经功能保留率和恢复率分别为 50.0%(3/6)和 0%(0/6),实验组术后 Frankel 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患者术后 2 月较术前行为状态评分(KPS)均明显改善;实验组术前 KPS:55.42±12.65,术后 2 月 KPS:69.57±14.61,对照组术前 KPS:56.33±13.27,术后 2 月 KPS:68.21±13.23,两组间术后 2 月 KPS 评分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I125 放射性粒子植入辅助经皮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在缓解脊柱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神经功能改善、肿瘤大小控制方面的效果较单纯经皮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