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化州市新增本土病例人数(化州有没有新型肺炎)

admin 06-20 8
化州市新增本土病例人数(化州有没有新型肺炎)摘要:   李渭(1514-1588年),字湜之,号同野,思南人,明朝著名理学家。   他虽未师从王阳明,却将王学发扬光大,成为贵州阳明后学三大传人之一;   对“知行合一”的独到见解,成...

  李渭(1514-1588年),字湜之,号同野,思南人,明朝著名理学家。

  他虽未师从王阳明,却将王学发扬光大,成为贵州阳明后学三大传人之一;

  对“知行合一”的独到见解,成为乌江文化的标高之一;

  他为官清廉、学识渊博,成为一代理学大师,明朝万历皇帝点赞:“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20岁的李渭考中举人,走上仕途,四处为官,闲暇之余便潜心研究儒学。历任华阳(四川成都)知县、和州(安徽和县)知州、高州府(广东茂名)同知、化州知府、南京户部郎、韶州知府、广东副使、云南左参议等。

  李渭任官期间,为官清廉,尊爱百姓。李渭从由华阳知县(相当于县长)升和州知州(相当于地级市市长)、高州同知时,曾有合浦、化州、吴州等地方官以珠宝、金银贿赂他,被李渭叱之,坚决不肯接受。

  李渭还潜心研究儒学,生平无日不以讲学为事,讲学反对空论,主张实践,受人敬仰。他是贵州有名的理学家,一生治学以孔子“四不”为准则,主张修养的功夫是“无欲”,还进一步阐明了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他与清平的孙淮海、贵阳的马心庵被称为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学者称他“同野先生”。

  李渭晚年辞官还乡后,在思南府城北中和山观音阁点易洞设“中和书院”讲学,并在中和山留有“中和”等摩崖墨迹。李渭门徒众多,学生云集。先后有江西的赖家谟、徐云从,本地的冉宗孔、胡学礼、田唯安等人师从学习。他们承续李渭的思想,在各地传播,影响一代人文精神。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李渭逝世,葬于思南府城河东万圣山麓。湖北麻城著名心学家耿定向为其墓碑题词:“明好学君子之墓”。万历十七年,思南地方官民为其请建专祠。

  李渭的官品和学识,得到了明朝万历皇帝的点赞,赐联曰:“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

化州市新增本土病例人数(化州有没有新型肺炎)

  

  李渭的学术成就

  李渭在阳明心学中独树一帜,对贵州王学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人人学习努力后“必为圣人”的人格观,追求“中和”的宇宙观,倡导“为仁”的政治观,着力“躬行”的治学观,最终形成了“以仁为本,以行为先”的心学体系,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一是认为人“必为圣人”的人格观。

  人格,指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尊严,人的道德品质, 自我意志和内在性格等。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儒家、道家等均已认同,而儒家在此基础上,又以“圣人”为至高无上的理想人格化身,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和道德的典范。

  “为圣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圣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通过道德修养的砺练,修养成圣,而不是靠宗教信仰来成就和实现崇高的圣人人格。王阳明把成圣的范围扩大到一般民众,“人皆可为尧舜”,认为只要“致良知”,愚夫愚妇也可做得圣人,把良知作为普遍的人性。

  李渭正是立志成圣的实践者。他不仅好学不倦,而且时时事事以圣人为人生目标,因此,他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毋意轩”,随时随地以“圣人”来要求自己。

  在求道治学的过程中,李渭曾将“必为圣人”四字刻于居所,用以自警自励。在仕途上,李渭严于律己,不接受贿赂,处处为百姓着想。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发生在他廉州任职期间。有一天他梦见三条大蛇缠绕身体,自己挥舞大杖才将其赶开,恰好第二天就有属下官员贿送珍珠金银等物,他自嘲道,昨晚的三蛇梦破解了。他坚决予以拒绝,并说:“金珠非宝,固吾人蛇蝎哉。”

  李渭作韶州知府时,韶州战火刚息,敌警仍存,李渭坚持以“不欲”二字倡率同僚,谆谆告诫他的下属:“夫子告康子不欲,不欲二字。千古弭盗张本,倘多欲,则身为沟壑。竭民膏脂不足以填,百姓安得不盗?弭山中盗易,弭心中盗难。敢忘自责!”僚属屏息静听,惶悚异常。正是因为李渭对自己和下属的严格要求,韶州得以平息战争的创伤。

  二是追求“中和”的宇宙观。

  在思南县城西面中和山石径旁的一方巨石上,有一 处“中和”摩崖至今犹存。这是李渭当时在思南府城西山上讲学传道期间所书,后人据此将此山名为“中和山”,将其讲学的普济亭名为“中和书院”,而李渭留下的“中和”墨迹,可以视为其精思熟虑后的思想总结,书面表达了他追求“中和”的宇宙观。他这种追求“中和”的宇宙观,以及其他的理学思想,基本上均可到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中找到源头,这也可以证明李渭对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对于中和,《中庸》作如下阐释:“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儒家的一篇哲学论文,它认为最完美,最高的道德是“中庸之道”。在方法论上,反对“过”与“不及”;在宇宙观上,主张“天人合一”。天地安其位,万物繁衍生育生生不息的“中和”,成了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李渭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

  三是倡导“为仁”的政治观。

  李渭在政治上倡导“为仁”。在云南任参政时,李渭曾组织修筑水利工程,引松溪之水灌溉良田万余亩。一次,普宁、安宁二卫城发生大瘟疫,身为参政的李渭,除了积极请医为患者治病外,还为死者募捐棺材,卫所内外军民都以此称先生(指李渭)“仁慈”。

  讲学思南期间,他曾将城北的一处学馆命名为“为仁堂”,后人遂称此处为“为仁书院”。

  清朝吴瑞征《为仁书院记》:“为仁书院,前明李大参讲学处也。”“天地万物,一仁之贯,相与维系于无穷也。人而仁,则天理周流,穷达常变。”还说“人之不可一日无仁,仁之不可一日不为,凡读书者,类能言之,而行或不逮。”高度评价了李渭的“知行合一”。

  姚夔《李同野先生讲堂》:“高天依旧来云影,尺地于今结梵宫。剩有为仁双墨迹,德垂遗训两言中。”姚夔诗中所说的两言,就是“为仁”二字。李渭一生都在身体力行着儒家的“仁”,从他为官的清正廉洁,将金银珠宝视为蛇蝎,要求官员,下属“弥心中之盗”,都 可以看出“为仁”的行动准则。

  对于理想的“为仁”图景,李渭作了如下描述:“是日阳和清穆,云行鸟飞,天地生生,大德洪畅。两间在日:此即仁,何以加诸?”这与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国何其神似。

  在他所撰的《修思南府学碑记》中,对文与道的关系,他是如此认识的。他认为孔子之仁,即树木的根本;而文词只是枝叶。重道而轻文,以“仁”为本,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四是着力“躬行”的治学观。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阳明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给李渭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李渭反对知而不行,对心学陷入空谈的时弊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先行其言,行在知与言之先。这里的“行”,主要指道德伦理的躬行实践,体现了他独特的治学方法。

化州市新增本土病例人数(化州有没有新型肺炎)

  总 编:冯光鸿

  策 划:罗福能

  执行编辑:宋 伟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